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人物素材 > 现代人物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开挂人生

浏览次数:
有用: | 

0_4&3.jpg

人物导语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2017年全球科学界影响最大的十个人),中科大教授,“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

《自然》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在很多人眼里,潘建伟是传奇:29岁,他参与的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列;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院士;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们平时所说的“穿越时空”,其实就属于量子力学的范畴。潘建伟是世界量子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说不定哪一天,他将成为穿越时空的那个人!

当然,更切实际的是,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那个人。

求学不为名利,探索始于好奇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人说学物理找不到工作,但父母告诉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因此他才能没有功利心地走上研究物理之路。

进入中科大后,潘建伟发现班上藏龙卧虎,光是各省高考状元就有七个。同学们的水平都很高,潘建伟却不想和大家拼分数。还和儿时一样,他要去钻研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那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量子世界的奇怪与陌生,让他陷入了苦思。想不明白就一直想,上课也想,吃饭也想,在期中考试的时候,他差点挂科。

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得理论物理硕士之后,他决定出国读博。当时他确保能选上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如果跟着他,以后的发展肯定不成问题。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放弃了这位诺奖得主,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塞林格教授。因为在他看来,塞林格才是量子力学方面最好的导师。果不其然,如今的塞林格教授已是世界量子力学的顶级大师。

潘建伟的选择之所以异于常人,是因为在他看来出国不是为了名利,更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顺着自己的兴趣真正学点东西。

如今的潘建伟获奖无数,盛誉不断,人们都说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可在他眼里,自己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他甚至说过“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项来肯定”。他所做的努力,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心。

人们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潘建伟却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在巨大的名利声望面前,潘建伟坚守学术的真谛,这是学者最难能可贵的。他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着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是2016年潘建伟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这是对获奖者的赞美,更是对科学家中肯的评价。

素材解读

一个过度热衷于名利的人,往往不能如愿,因为急功近利的心态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与成功背道而驰;而当一个人抛开名利的诱惑,单纯地顺着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反而更有可能功成名就。因为兴趣往往是一个人的天赋之所在,兴趣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立志于科学事业的人必须保持初心,对世界保有好奇,这是科学探索最原始的动机,也是最强大的动力。而今天,中国学子所普遍缺失的,恰恰就是这种不为功利所干扰的初心。对自然,对科学,孩子们最初都有好奇心,但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中,慢慢都被磨灭掉了。

逐梦不忘初心,科研只为报国

1996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潘建伟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当他第一次见到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他脱口就说:“我想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年轻人的豪言壮语,在外人看来不切实际。但他此后的每一步,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进。

来到欧洲后,他就像饿牛进入绿草地一般,整日泡在实验室里,醉心于科学研究。1997年,在塞林格的指导下,他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实现了量子态的隐形传输。世界顶级杂志《科学》将这一成就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才27岁。

毕业后,国外实验室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可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乎老师和同学们意料的决定——回祖国!当时,欧美国家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具备了较好的科研条件,而中国还是一片空白。祖国在这方面的落后,在潘建伟眼里不是困难,而是责任。他说:“从出国的那天起,我就没想过会在国外呆下去。”他一直都在思考,中国该如何抓住量子物理发展的机会,在信息技术领域赶超发达国家。

2001年,他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此后,他在科研上创新不断,屡获大奖。

潘建伟带领的科研团队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的“梦之队”,他的许多弟子都在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深造过,但是老师的报国心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他们学成之后,没有一个留在国外,都毫不犹豫地回到老师身边。

2016年,潘建伟团队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金融通讯和潜艇导航方面被实际应用。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领跑者。

2017年5月,由潘建伟团队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人类距离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又近了一大步。

潘建伟初见老师塞林格时,那段关于梦想的对话言犹在耳。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梦想已经逐步变成了现实,而潘建伟的初心还在,相信他和他的团队必将走得更远。

素材解读

年经时谁都有梦想,只不过人生之路弯转曲折,许多人都将梦想遗落在了前行的途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像潘建伟这样不受外界诱惑,坚持初心,才能最终将梦想变为现实。

梦想不应当局限于个人的功成名就,个人的梦想只有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