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焦点事件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背后有哪些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18-10-24
浏览次数:
有用: | 

导语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从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自豪、喜悦。

至此,港珠东西,长虹卧波,天堑南北,通途无阻。

意义 | 国家新名片

港珠澳大桥跨越的是伶仃洋,也写作零丁洋。正是在这里,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著名诗句,以表达他对国家衰落、破败的悲愤。

近八百年后,粤港澳三地的市民们终于无需像文天祥那样“零丁洋里叹零丁”,而可以在飞架东西的港珠澳大桥上驰骋,感受粤港澳三地的畅通无阻,经济繁盛的喜悦。

历经八年建设、全长55公里、工程投资逾千亿的港珠澳大桥,早在2015年,就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总体工程几乎囊括了交通工程的所有领域,涉及到的专利超过1000项,填补了众多国内行业标准空白,也刷新了多个世界纪录,堪称人类桥梁建造史上的新典范。​

而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会诞生在中国的东南一角?

港珠澳大桥无疑已成为一张“国家新名片”。

人物 | 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极高,堪称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整个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部分就是:要在海底用33节沉管建设一条6.7公里长的隧道。

此前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也只有3公里,长度不到它的一半。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负责率队攻克这个难关的,就是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任何沉管隧道的建设经验。

于是,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人家开了个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自主攻关!

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2013年的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林鸣每一次安装,离开房间的时候,他都会回头看看那个房间,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发。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只有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公分,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还是算了吧!”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十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

大桥建成后不久,林鸣再次到当初那家荷兰公司进行技术经验交流。这一次,这家公司升起了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

林鸣说过一句饱含哲理的话:“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他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理念,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国工匠; 他不畏艰难、自主创新的攻关精神,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

环保 | 不计成本保护“中华白海豚”

在港珠澳大桥设计之初,一个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环保问题就被提了出来。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而港珠澳大桥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为此,环保专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报告,建议大桥要么不要建,要么绕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方关于环保的议论此起彼伏。

环保是一道高压线,也是一个必须坚守的规矩。设计团队仔细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不断思考如何尽可能减少工程对白海豚的干扰和影响。

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建设理念。

其宗旨就是大桥的所有大型构件,全部在工厂完成,再运抵海上安装,最大限度减少海上作业的人员、时间和装备数量,从而把对白海豚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也避免了白海豚“搬家”。

但是,这样一来,就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为保护动物付出这么多,值得吗?

对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黄维民说:“作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最后,大桥建设严格依照“四化”理念进行。

整个工程下来,施工区域的白海豚数量不减反增。2010年,大桥下白海豚大概是1200头。2018年是多少呢?2600头,翻了一倍多。

“四化”理念的提出,不仅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更彰显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智慧。它是在世界桥梁界首次公开亮相的高端建设理念,中国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