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焦点事件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潘多拉魔盒已被打开?

发布时间:2018-11-28
浏览次数:
有用: | 

热点聚焦

11月26日,来自深圳的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面世之后,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专业媒体到民间舆论,几乎都是异口同声的质疑和批判。

当晚,122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国家卫健委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疑问解析

贺建奎团队到底做了什么?

近年来,科学家们掌握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能够修改生物基因,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科学研究表明,“CCR5”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理论上讲,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变异或缺失,就有可能关闭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

贺建奎团队正是利用“基因手术刀”对“CCR5”进行了切除。

有何危害和风险?

基因编辑有一个广受争议的最大副作用——“脱靶效应”。

所谓“脱靶”,意思是本来要编辑基因A,结果错误地改变了基因B。

脱靶会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还会遗传给后代,而且无法更改,不可挽回。

在科幻片中,基因突变常常导致“怪物”和“异形”的出现。现实生活中,事态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谁又敢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

即便基因编辑技术已完全成熟到风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广,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条件的人可以随意改变后代的基因,让他们天生聪明、漂亮、强壮。而不具备条件的人,只能眼看着后代天生处于劣势,受人歧视。

或许还有人会按意愿制造出各种科学天才、军事强人、体育明星,进而主导甚至统治这个世界……

当繁殖后代这种自然行为可以人为设计,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无法估量,甚至不敢想像。

有无科技创新?

基因编辑技术,早在2015年已经被国外学者研究出来,世界各国很多团队已经在实验中广泛使用。

之所以一直没有用于人体研究,完全是因为其风险的巨大和不可控。

贺建奎团队只是凭借别人发明的技术,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说到底,他们只是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而不是科学的上限。

这样做是否合法?

纵观世界各国,把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繁衍都是被禁止的。

在国内,2003年,科技部和原卫生部联合颁布《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

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不仅超过了14天的期限,甚至已经出生,严重违反了这条规定。

至于是否违反其它法律,是否应受刑事处罚,还需等待最终调查结果。

深度思考

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没有为科学家带来鲜花和荣誉,反而招来了质疑和争议,甚至引起了全社会的恐慌。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

实际上,关于基因编辑,贺建奎曾于2017年2月在科学网上撰文称:

“不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由此可见,他这一次犯的不是无心之过,而是纯属故意。那么,他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

说到底还是“名利”二字。

调查显示,“科学家”贺建奎还是七家公司的股东、六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些公司大多为“生物科技”企业。

其中,由他实际控制的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就是基因测序仪。

可以想见,基因领域的研究成果,会为贺建奎带来巨大的声誉和经济收益。

正是因为名利的诱惑,他才不惜明知故犯,用现代科技来挑战伦理界限和道德底线。

事实再一次证明,道德低下者,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基因编辑技术本来是一个科学上的创新,但错误的应用却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现代科技引起人类恐慌,这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

著名美国杂志《纽约客》曾有这样一期封面: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角,人类只能蹲在地上接受机器人的施舍。

这样的想像,表达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

而这一次,担忧对象从“人工智能”变成了“基因编辑”。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要知道,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世界。

比如“核”能源,既可以用来屠城,也可以用来发电,关键看怎么用。

到底是用科技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世界,最终取决于手握科技“利剑”的人。

能毁灭人类的,绝不会是科技本身,只会是人类自身的贪婪和疯狂。

回到本次事件,有网友说,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意味着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这样的论调或许太过悲观,因为事情未必会有那么严重,我们还有太多的补救措施可以采取。

但是,对于此次事件,我们也绝不可掉以轻心。

健全立法,加强监管,把科技发展限制在道德和伦理的边界内,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