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作文前沿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的两种写法

浏览次数:
赞: | 

导    语

今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出得不错。

题目带有一定的哲理思辨性,具备了高考作文应有的思想深度。

题目难度适中,多数人都能找到准确的立意,并且下笔时有话可说。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势下,这道作文题所倡导的“奋发图强”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这样就很好地践行了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使命。

总之,这是一道方方面面堪称典型的高考作文题。

仔细研究一下这道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命题规律,有的放矢学好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题目给出的材料很好理解,它的中心思想浅显直白,那就是:

强弱之势并不固定,强者滥用其强,会转为至弱,弱者勤加锻炼,会变而为强。

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去写,作文立意大体上不会出错。

唯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仅仅根据字面意思来审题立意,就“体育”论“体育”,写成一篇“体育”话题作文。

如果这样写,作文的评分等级肯定不会太高。

我们审题时必须注意到题目第二段的表述——“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既然说到“启示意义”、“感悟与思考”,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就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应该从文字本义出发,进行一定的联想、发挥、推理、演绎。

这样的“推理演绎”其实并不难。

从“身体的强弱”出发,我们很容易演绎出“人的强弱”,进而还能演绎到“国的强弱”。

相应地,我们的作文就可以有两种立意。

其一,是从“人”的层面谈强弱转化,即:

强者必须善用自己的力量,否则就会走向衰败;弱者只要奋发图强,也可走向成功。

其二,从“国家”的层面谈强弱转化,即:

国力强盛时不能无视道义、恃强凌弱,这样必将走向衰败;国力弱小时只要坚定信念、自立自强,总会走向兴盛。

最后,素材君还想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不论是从“人”的层面来立意,还是从“国家”的层面来立意,在作文结尾处,最好都往“自己”的身上靠一靠。谈一下“自己”应该怎么做、准备怎么做,书写一下希冀和愿景。

这样一来,就把文章落到了实处,表达更加完整。

写作示范

按照上述两种立意,素材君写了两篇下水文,大家参考一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句话的大意是:身体的强弱可以改变,其中体育的作用最为关键。

这句话阐述了“强弱”相互转化的哲理,它不仅仅适用于体育,还可以推而广之到整个人生。

古人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还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根基,做到了以德驭才、厚德载物,他就能把才能施展到正确的地方,最终造福他人,成就自己。反之,如果他的能力很强,但品德修养不够,这样反而可能造成大的祸乱,最后伤及自身,甚至走向灭亡。《史记》有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是唐代大诗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是世所公认的大才子。然而,这位大才子的品行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先是凭借歌功颂德的诗词巴结武则天,后来权力易主,他马上见风使舵,改投他人,其间甚至不惜卖友求荣。他一生劣迹斑斑、恶行累累,唐玄宗李隆基获悉他的品行后,对其大感厌恶,直接下令赐死。宋之问的文学才能不可谓不强,但他德行太差,没把才能用到正确的地方,最后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身处弱势的人,如果信念不倒、奋发图强,他就能凭借不懈的努力实现逆袭,最终转弱为强。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小时候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在大学录取考试中,他国文和历史都是满分,但物理仅得了5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为的是“将来好设计飞机、大炮来强大中国的军力。”因为理科底子薄,钱伟长分外用功,他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中国“力学之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人生中的强弱之势并非固定不变,弱势时不可消极沉沦,应当自强不息;强势时不可肆意妄为,还须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恰好是清华大学的校训。现在我们明白了,这条著名的校训背后,还蕴含着强弱转化的深刻哲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我们以这八个字共勉,主动掌控境遇,成就精彩人生!

大国立东方,我辈当自强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过,“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句话不仅阐明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中包含的“强弱转化”的哲理,还能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当今时代风起云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疫情蔓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角力随处可见,强与弱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随时进行。但是,不管形势多么复杂,无论变化多么微妙,背后总有一些道理亘古不变。比如,强势的一方不可恃强凌弱,否则就会人心尽失,走向衰败;弱势的一方不应畏惧屈服,自立、自强才能守住尊严,并且终能转弱为强。

近年来,我国的中兴、华为两大公司先后遭遇芯片危机。无需讳言,在芯片研制方面,美国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是弱势的一方。于是对方就有了打压我们的杀手锏,动辄以“断供”相威胁,想迫使我们屈服、顺从。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强权意识,我们给出的答复是——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种霸权主义行径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给全世界的繁荣稳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必然遭到正义之士的抵制和反对。恃强凌弱有违公理和正义,长此以往必将伤及自身,走向衰落。

这次的芯片危机给我们的科技产业敲响了警钟,但是我们也无需过度悲观。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还能以举国之力打造出两弹一星。如今我们的国力已非当年可比,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我们独立自强。

君不见,2020年,“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归来,中国探月计划完美收官。2021年,“天问一号”又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中国人的火星探测之旅正式启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太空的向往,从筚路蓝缕,一步步走向了星辰大海。事实证明,只要自立更生的拼搏精神还在,我们就能一步步由弱变强。在航天领域如此,在芯片领域如此,在其它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总而言之,就国际形势而言,强弱对比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永远在变、瞬息万变。强者不能恃强凌弱,而是应当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济弱扶困、造福人类;弱者不应畏惧强权、甘心驯服,而是应当奋起直追,自立自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国立东方,我辈当自强!

特别说明

上面两篇作文的写作素材基本都来自我们在高考之前的推送。

其中,宋之问的事例和部分名言来自《高考热点素材:德与才》;

钱伟长的事例来自《史上最强“偏科生”,他的人生值得写进作文》;

“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的事例来自《天问一号、三星堆,最新的时事热点,最鲜活的作文素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开上面的链接了解一下。

声明:图片摄影Olav Ahrens Røtne,授权基于unsplash.com。作文为素材君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